时 间 记 忆
<<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关注“研讨与练习”,建构语文学习体系
[ 2009-5-15 22:43:00 | By: 我来自酒坊 ]
 

关注“研讨与练习”,建构语文学习体系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因为无法在教科书上找到需要的语文知识而抱怨连连,这其实是他们对课后研讨与练习的忽视而造成的。本文以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为切入点,从发现知识内容、探究学习方法、挖掘文本内涵、开展综合活动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究,以开发其作用,实现轻负高效的追求。

【关键词】 研讨  练习  建构  体系

 

 

 

一次语文公开课,因为有其他学科老师光临的缘故,临时向学生借了些课本给他们,以了解授课内容。课后,有位教师问我:“现在语文课不讲课后练习了吗?我看这节课好像一点都没有讲课后练习的内容,学生课本上的“课后练习”(研讨与练习)怎么都是空白的!”随手翻了一下借来的课本,发现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基本上都是空白一片。问问学生,也说老师极少给他们讲解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更不要说助读的内容了。

由此,我突然想起有些老师的抱怨:常要到老教材处找语文知识的内容来教给学生,太麻烦了!新教材好是好,就是缺少语文知识的内容!--------

新课程虽然谈化了知识,但在新课标中,对语文知识能力还是有具体的要求:比如修辞,新课标就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作为依据新课程理念编写,与新课标相配套的教材,应该是不可能忽视或忘记这部分内容。但为什么老师会有这样的抱怨,要到老教材处找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材中,语文知识,不是没有,而是我们没发现,或者把他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仔细研究那些被“忽视”的“研讨与练习”,我们可以发现编者蕴含于其中的知识、实践、探究等许多语文内容。王荣生就曾说过:文选型语文课程内容的界定主要是通过教材的“助读”与“练习”来完成,“助读”与“练习”实际上起着对一项知识的固定作用,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展示。所以,关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就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就可以为学生建构语文学习体系。

 

一、发现知识内容,拓展能力空间

现行的人教版课本,就内容而言,是根据选文主题来进行编排,的确没有对语文知识进行单独编列。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教版课本中没有语文知识,它只是把新课标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均放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既体现淡化知识的课程要求,又实现寓知识于练习中的追求。例如七年纪下《安塞腰鼓》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就安排了排比与反复这两种修辞知识的学习内容。《安塞腰鼓》“研讨与练习三”

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其实这道题隐含着编者这样的意图:本文中有大量运用排比与反复修辞方法的例句,教师在分析课文的同时应以此为例,传授这两种修辞的知识,学会正确判断,体会其中妙处,进而掌握运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来为学生建构语文知识,拓展他们的语文能力。

1、教师:为了表现对生命与力量的歌颂,作者用了许多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同学能否举例说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讲授排比、反复这两种修辞的概念,明确判断的依据。)

2、教师:如果把“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改成“容不得束缚、羁绊与闭塞。”,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那一句更好?(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相关概念与学生共同归纳排比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请学生仿照上文的分析过程与归纳内容,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句进行分析,掌握排比、反复修辞的内容。

以上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能基本了解排比、比喻的特点,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体会其中的表达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知识的讲授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相似的要求随处可见,比如七年级上的《春》、《济南的冬天》等,都可以发现其中蕴含所蕴含的语文知识,只要以此为本,结合文本赏析,通过分析、体验、练习等步骤,是可以实现语文知识传授的目标的。

 

二、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强调,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学习的习惯。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要么进行一些随意的说教,要么只是一些空泛的理论。很少作为一个重点进行针对性的落实。而人教版语文课本却对此予以了重点的关注,而且极有针对性。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突出。比如在七年级上《童趣》一文的研讨与练习二:

1、文言词语的意思,有的可用加词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加点字解释略)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较好)。具体词语略

本题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针对学生刚开始学文言文最担心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个最简单而又常用的方法,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进而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与规律,养成学习文言文的好习惯。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可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

1、告诉学生汉字的发展规律:A从单音节到双音节;B汉字的意思都是一脉相承的;虽有变化,但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举出文中的例子让学生用加字法和换字法解释;

3、用加字法、换字法和讲大意的方法,并借助课文下注解在老师指导下疏通第一段;

4、学生仿照上述的方法,自学后三段;碰到不懂得字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5、学生交流,检查并评比学习效果。

以上的内容,突出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指导与习惯培养,如果能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选取一些段落进行这样的反复,学生就一定能掌握这个学习方法,养成这个学习习惯。

同理,我们还可以在其他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中找到相类似的方法与习惯要求:疏通文字要注意省略的成分(七年级下《短文两篇》),朗读文言文要注意句读(《伤仲永》)----如果能够依次训练,依次掌握,三年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应该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三、挖掘文本内涵,增强情感熏陶

新课标认为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而语文教材中一篇篇充满人性关怀的范文是我们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载体。只要我们联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七年级上《诗两首》(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纸船》)的研讨与练习:

这两首诗都是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样的手法写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父母的爱。

其实这道题目编者想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两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对意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二是要让学生模仿所学的诗歌,选择自己喜欢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这两个目标既源自课文,又高于课文。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拓展,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1、教师:这两首诗都是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大家想一想,在你了解的表达母爱诗歌、歌曲、文章中,作者又是借助什么具体形象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教师: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养育之恩,无以回报。学习了这两首诗,请你模仿冰心的写法:用“假如我变成了-----”的句式,借助某个具体的形象写几句话,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举例略。

3、四人小组合作,把写的四句诗合成一首小诗,进行简单的修改并取一个好题目。

4、班上交流,并做简单评价与修改

5、教师:把修改好的诗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母亲。

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既与课文紧密结合,又对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同时通过学生对母爱意象的积累,具体意象的运用,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于无声处潜入心田。

当然,在其他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相似的面孔,比如《羚羊木雕》中的研讨与练习二、三,则又更进了一步,结合了口语交际的练习。只要我们多花时间,有目的进行,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综合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性学习走进了语文课堂。但在实践中,许多老师且常常不以为然,要么认为为学生不具备那些能力或条件,如信息收集的能力与条件,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要么认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脱离现有学生实际生活,如探索月球奥秘、说马等内容,因此对于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常是“轻轻带过”,失去了编者的本意。其实,对于综合性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与条件,尤其是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编者其实已经把它分解到每单元的课文中,只要理解到位,练习到位,学生还是能知道一些方法,形成一定得能力,能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比如信息收集能力,在七年级下《真正的英雄》研讨与练习三就提到了这方面的训练:

上图书馆或者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与同学进行交流。

本题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对课文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但“上图书馆或者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其实又是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能力的好途径。我们大可结合七年级上综合性学习中关于资料查找的内容,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

1、教师:如果要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我们在搜索网站上该键入哪些关键字?

2、教师:到图书馆,又该如何使用图书的检索?使用哪些检索材料?

这样的教学,一定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收集的途径、方法有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如果能到图书馆实践一下,在活动课上练习一下,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一定有很大的飞跃。

而对于教材中那些被认为不适合、脱离学生实际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我们则可以换一个角度,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课文的学习,充分利用研讨与练习,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实践的内容,比如七年级下《邓稼先》一课中的研讨与练习三:

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完成本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既有信息的收集,又有对信息的归纳、整理,更有对信息的运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必拘泥于单元所附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完全可以根据研讨与练习来选择更为合适的内容。

其实只要稍微留心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我们还是可以找到许多学生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比如《看云识天气》中对民间关于天气的谚语的收集与积累,《紫藤萝瀑布》中对花木象征意义的收集与交流等等,都是能力训练与综合性学习的好内容。

 

有哲人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王荣生也曾这样讲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上。”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教材,仔细探讨教材编排的本意与目的,是能够发现以前所未曾发现的内容,是能够提高自己对文本、对教材、对课程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0017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02

3、《语文教材与教学内容》王荣生 《语文学习》20042

4、《也谈语文教学内容》 周良华  《语文学习》20059

5、《语文教材内容及相关问题辨析》钟峰华《语文学习》200511

6、《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王荣生《语文教学通讯》20051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