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认知,缔造一流班级
——浅谈“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曾参与过对一个所谓“问题班级”的分析调查,有位学生在调查问卷上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她写到:从初一开始,我们班无论在四项竞赛、运动会,还是在成绩上,从来没有走出过年段垫底的命运,我们班是差班,连任课教师都这么对我们讲。我们班是差班,我身边所有的人也都这么认为-----。把这段话拿到座谈会上与老师、学生交流,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话写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与感受。事实就是如此,大家对此泰然处之而又无能为力。事实摆在面前。这个班变好的可能性太小了,这是当时大家的共识。
学校的处置非常彻底:并班。撤销这个班级的存在,把这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分别安置到别的班级,用新的集体来融合他们。一年后,他们毕业时,很偶然的发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表现不错,许多人被评为先进,许多人考上了不错的学校,如果单列的话,这是一个很成功的集体。
同样的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他们组织在一起的时候什么都不行?而当他们分散开时,却可以有这样的进步?除了环境的变化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在此,我特别想起了那段话,那段他们当做共同心声与感受的话,尤其是“心声”、“感受”这两个词。当所有人感受到自己的班级是个差班时,就越会把这种感受变成事实。这种无形的感受日积月累,最终压垮了所有人的信心,悲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或许是个典型的认知悲剧。但这也提醒我们:在班集体创建时,必须高度重视这种“认知”的存在与力量。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一旦形成,又该如何去消除?这就需要旨在阐释人们并未在意的“认知力量”,以及人们是如何根据所见所感形成自己认知的“破窗”理论。
所谓“破窗”理论,是由美国犯罪学家威尔逊和凯林于1982年提出,他们认为如果一座建筑内有一扇窗户坏了却没有人修复它,很快这里其他的窗户都会坏掉。因为“破窗”暗藏一种信号:这座建筑物的所有者要么尚未发现破损,要么对其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这就意味着,即使再去打破别的窗户,甚至发生另外情节严重的事情,人们也可能置之不理。没有人会意识到保持一切事物正常的重要性,所有的一切都将使人们的行事更加随心所欲。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班集体中无形的“认知”来源于那一扇破坏了却没有被注意和修复的窗户。也就是对那一扇窗户的态度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孕育着、助长着那种无形的“认知”,进而影响到班级的发展与未来。
“忽视”琐碎
在日常的班级卫生巡查时,我们常会在某些班级发现这样的场景:卫生器具摆放凌乱,,卫生死角灰尘纸屑满地,讲台桌粉笔灰集聚------或许很多班主任都会把它当做小问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有的还会找些理由来辩解。但其实并不然,你是在无意中为你的学生打破了一扇“窗户”,你是在传达这样的一个错误:如果卫生值日不按要求完成可以不受到批评,那么我也可以不按要求做别的事情,完全不用担心受到惩治。这样一来,你的学生就可以这样想:今天卫生值日的同学工作这么差,老师都没说什么,以后我如果也这样做的话,老师大概也不会说什么吧!你看,只是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小发现,便让所有的规范失去应有的效力,也让一个学生改变了应有的劳动态度。
虽然你未必是对班级的卫生状况漠不关心,你只是不想当时就批评他们或者别的,更重要的是你只是认为这只是个别学生的不认真行为,大多数学生在卫生值日时应该是可以放心的,更不会去想这点小事会影响并改变一个学生的劳动态度。何况你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这算什么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你的学生不会与你有同样的想法,更不会与你谈他的感受,何况他的这种感受是无法表达且只对他个人有益,他只会在脑海中形成这么一种无意识的想法:下次轮到我时,我也可以这么做,这么偷一下懒。不幸的是,正是无数这样的事情逐渐形成了学生对班级事务的认知,但我们却对此毫不知情,听之任之。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效仿时,这等于是吞噬着你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规则,错误的认知开始走上阳关大道。
因此,对于班级中的琐碎小事,虽然我们不一定都能解决,但必须每天放在心上。这乍看上去有些婆婆妈妈,无足轻重,然而它却在无形中向全体成员宣告本班绝不容许任何违反纪律的行为的发生,任何违纪的行为都将受到不同的惩罚,班级只欢迎遵纪守法、讲文明、有道德的学生。更为关键的是,以此可以传达出建设成功班级的信心与决心。同时,这样做的价值在于:通过解决这样的点滴小事,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了那扇“破窗”,让学生无从发现错误的信息,产生错误的联想,从而增强向上、积极的信念,消除错误、消极的认知。
“仁慈”待错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即使是圣贤,也免不了要犯错误,更何况学生。不过学生的错误,算不上“破窗”。能在你指出后改正,或者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仍就是好学生。然而,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一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学生,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犯错好像就是他存在的全部。错误接二连三或者变本加厉,让你焦头烂额到束手无策,最后,你要么是放任自流,随他去,只要他不犯最原则的错误,或者不当你不存在。要么是降低要求,让他犯小错,或者只要求减少犯错的频率。这样,在你的管理中就出现了“破窗”。你对他们的沉默、退缩的态度,会给其他学生传达出这样的信号:即使表现不佳,犯点小错,或者没有遵守规则,老师也会容忍甚至接受这种行为。“沉默”就是认同,这会使其他的学生跟着学坏,跟着懈怠,而不再以优秀的学生为榜样模范遵守。当这样的“窗户”被一扇扇打破后,整个环境也就随之改变。种种你所不愿看到的认知也就形成并发挥作用。
因此,我们在班集体的创立伊始,就必须全力营造这样的氛围: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犯的任何错误都将受到惩罚。即使是对那些班级中的特殊学生,犯了错误,也一定会收到你送出的惩罚。我们先不考虑惩罚的效果,我们强调的是“犯错就会惩罚”。因为任何“错误的仁慈”都将使某些个体凌驾于集体之上,从而形成你不愿看到的“破窗”。我们要确立这样一个事实:在一个环境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效仿自己所注意到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在学生在刚进入新班集体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严格的、优秀的效仿对象,否则,你的班级中就会有你所不愿看到的认知产生。
大包大揽
在实际的班级事务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原先与学生计划实行的事情或活动,因为学校的突发事件或要求而不得不取消时,我们常会这样说:“没关系,到时我跟学生说一声好了。”很少会为此而向学校争取一下,只是马上替学生揽下了活动取消的结果。有时,面对某些临时任务,我们也主动会替班级、替学生揽下,而不会先去询问学生的意见。当学生向你发牢骚时,你还会双手一摊,一脸无辜的对他们说:“我也没办法,这是上级的命令。”
从教师的角度讲,替学生、班级包揽一些事情,算不了是一扇“破窗”。这也并不代表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但它却能传达这样的信号:教师关心的是执行上级的命令,而不是与学生的感受。既然如此,老师总会替我们揽下的,那还需要我们干嘛?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学生对你的认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对你的认同,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甚至于模仿你的一言一行。亲其师,信其行,说的就是这样。妄想侥幸过关,以为“学生是不会注意这的”,这不啻于掩耳盗铃。你不能指望学生没有察觉你的托词,或发现你的轻慢,他们会注意到,并且考虑该怎样来敷衍你包揽下的事情。
所以,在班集体的创立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大包大揽是一扇“破窗”,它的面积很大,能掩饰很多当前没有出问题的“破窗”。当一位学生鼓起勇气向你反映他的不满时,班级早已是“平静的湖面下波涛汹涌”了,只不过没人对你提起摆了。听你言,观你行,这样的认知就会形成一种“力量”。,会让你在班级管理中阻力重重且又无从入手。因此,你一定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出你的看法,倾听他们的回答,要让他们知道,在你心中,他们很重要。更为关键的是,这可以让你更好的把握包揽与放手之间的平衡。
生活中,很多班主任辛辛苦苦付出,却总得不到做够的回报。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更不是因为他们不认真。而是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没有关注并修复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或者有时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去注意细小的“破窗”。没有意识到细节是如此的重要。希望我们的班主任:不忽视来自班级中的微小过失,在问题最容易解决的时候开始动手。在学生中营造出你所想要的认知,缔造一流的班集体。